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748 lines (460 loc) · 33.2 KB

08.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748 lines (460 loc) · 33.2 KB

第八章 - 超越 UX - Onboarding UX

在风口上能够即时打造出产品并上线,固然重要。但是这并不是创业的全部。

程序员常以敏捷开发自豪,但是在创业世界里面,打造一个易用且有价值的产品能让用户留下来永续使用,这才是一切。风口中上线只是一个前置条件。

「打造一个易用且有价值的产品能让用户留下来永续使用」,说起来轻松,但实际上很困难。

系统一上线,使用者的反馈与抱怨一大堆。如何确认哪些需求是真实被需要的,是紧急的,是伤害核心体验的。何时修,怎么样修,该改善的多彻底,都考验著产品团队的能力。毕竟,用户注意力有限,要是这个项目没有解决到问题,使用起来又困难重重,离开是很自然的事。

OTCBTC 内部框架 -- 打造优质使用者体验

OTCBTC 在币圈最常被称道的就是产品的介面体验。「丝滑流畅的不像一般币圈产品,完全不需要学习成本,小白最容易上手」。这几个词是在业界使用者,最常给予的产品赞美。

但是在赞美的背后,一些朋友对我们团队系列产品狐疑的地方是,根据程序员或项目经理的过去经验,OTCBTC 在产品体验上的小细节,是极不可能在产品规划阶段或是产品开发阶段就想到的。

所以究竟是怎么在开站前,就提早布局且实做出这些细节?

是抄其他服务吗?看起来又不像是。这些细节似乎无所不在,不是光复制介面就有办法抄得动。

但是这些贴心细节甚至细到,这个站在上线前已经运营许久一样,已经靠用户运营累积深厚细节一样。

是动用了海量程序员死抠吗?也不像是。我们在 OTCBTC 开张前,公司成员不到 20 人,是个标准的创业团队。

有 UX 大神吗?也没有。其实我们内部连专属 UX 部门也没有。

说穿了,这些细节的打造,全靠公司内部开发出来的一门独门框架 -- Onboarding UX。

什么是 Onboarding UX

Onboarding UX 是这门框架的名称。而 Onboarding 这个字,指的是「让使用者熟悉流程」。

Onboarding 这个名词起源于人力资源领域,指的是「新员工入职程序」。

一套好的新员工入职 Onboarding 程序,可以让新员工很快的适应新环境,并且快速投入公司的产出。并且好的 Onboarding 程序,可以让员工迅速对公司产生认同感,不容易离职。甚至很快融入工作环境,创造巨大效益。

Onboarding 的效果这么牛逼。

同理,我们也希望相同的效应发生在网站使用者身上。毕竟,互联网业取得用户也是要花费巨大成本。

如果使用者一进到这个网站,短时间之内能够:

  • 很快熟悉网站介面
  • 马上在网站上取得核心价值
  • 对这个网站产生认同感,重复消费
  • 爱上这个网站,广为宣传

那这个产品,不高速成长也难。

但这件事发生在刚上线的产品上,有可能吗?

看似不容易,但其实真是有可能办到的。

如何实做 Onboarding UX

增长领域最重视的一个概念,叫「留存」。

许多人在搞增长时,有一个迷思,以为不断的曝光拉新,业绩成长就是增长,这其实是错误的概念。

你拉了新,但是对方用了产品之后,不是很满意,转身就离开。那么下次不管你再怎么使尽吃奶的力气,都是很难让这个使用者再度回来消费的。

唯一要让业绩上升的方法,只能不断再去拉其他的新。但这不是解决之道。

池子就这么大。有朝一日,再多的新也会被拉完。

唯一能够持久增长的秘诀。在于了新之后,让客户变成常客,甚至还变成还能自动帮你推广的「熟客」。这才是增长的硬道理。

提高留存率的关键 -- 让用户学会使用你的产品,从而感觉得到价值

那么。我们要怎么提升留存率呢?

几年前,我在一篇研究文章内找到了答案。Hubspot 当年在做 Sidekick 这项产品这项数据的调研。针对不愿意续用该产品的客户,挖掘出一个反常识的数据。

这份报告总杰出,客户为什么会停止使用你的产品:

  • 30% 人离开,是因为不懂得如何使用
  • 30% 人离开,是因为没有体会到当初宣称的价值
  • 10% 是因为产品做得烂
  • 10% 人是因为其他竞争者比较好

这份数据大大颠覆了业界内的常识。

我们往往以为消费者离开,是因为自己产品做的不好,或者是别人的产品比较好。但其实背后的原因却不是这样的。

我们以前常常认为自己公司生意不好,是因为公司产品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或者是竞争对手这个好那个好。所以选择把精力贯注在与其他公司比较产品功能。

但用户离开真实的原因却是这样的:绝大多数客户不再光临,完全是因为「不会用使用,从而感到没有价值」离开的。

所以提高留存率的方法,非常直观。

提升产品留存率根本不需要碰运气乱修,只要专注在一件事:

「让使用者学会使用,从而感到有价值」,马上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提升留存率与产品服务品质无关,而是有没有让用户建立「习惯」

方向找到了,「让使用者学会使用,从而感到有价值」。

但这件事,还是不容易。

「让使用者学会使用」的具体方式是到底是什么?是播放影片吗?还是写教程呢?还是在介面上到处放 Tips 呢?

感觉好像都不太对。

我后来碰运气,找到这个真正实践的方法。才发现,关键点竟然都不在我们原先直观想像的作法上。

品质烂竟然还一直回访

2014 年时,我在硅谷一家公司任职,这个服务是做十分钟内送上门的便当外送。

有一阵子销售遇到瓶颈,公司想找出原因并且突破,内部数据团队就派一群实习生去作客户访谈:问问客户,有什么是我们得优先改善的?

结果答案十分让我们震惊。

客户收到问卷后,不意外的倒出一大堆抱怨:

  • 不好吃
  • 速度太慢
  • 司机送餐态度恶劣
  • .....

但是。别以为这些用户抱怨完这些缺点之后,马上就弃坑。这些用户不但没有弃坑,反而还是不离不弃的常客,始终一直在使用这些服务。

我们对这个现象感到很惊奇,想问他们继续使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实习生回报报的答案是:因为这些用户已经「习惯」了。因为这个服务,对他们来说还是非常便利:

  • 虽然广告宣称 10 分钟到,但是,客户内心预期都是最晚 30 分钟内能到就可以了。
  • 虽然不是什么可口的便当,但是「能吃」。以 10 块钱的餐,这样的品质可以了。

客户内心对这个服务有一个最差的预期,而这个产品还活在这条底线之上。

后来,我们内部在捞数据时,发现我们所有的常客,只要在两周内有连续 5 次以上的消费记录,这个人就很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常客。

于是,我们就做了一档行销活动,叫 5by5,活动内容是这样的:第一单半价(5元),只要你消费了,就再给你一张半价券。连续五次以内都试办价。

本来程序员对于这个策略半信半疑。其实搞得很勉强。

但是,这个活动真的有用。在完全没有改善服务品质的情况下,我们的留存率与销售成绩就飙上去了。而且,果然常客比率大幅上升。

与品质无关,与习惯有关

这样的结果让我有点震惊,但又觉得不意外。

我们这里举一个例子吧:你最喜欢去的火锅店是哪间?

突然间你会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京城顶级豪奢海鲜酒家,而是自己上班写字楼小区的火锅店。

但是,没道理阿?

这小店服务员可能一天到晚会漏菜,在尖峰时间菜可能还会上得很晚。为什么我还是一天到晚会去?

原因在于:「习惯」。

  • 你知道自己在这里消费,拿不到什么(菜的品质或服务员的品质)
  • 但是可以得到什么(最快时间吃到火锅,吃饱)

而这最符合大脑决策逻辑,且是最省事的判断。这就是所谓的「习惯」。

人类没有办法一天到晚对每件大小事都进行决策,如果一天到晚这个也要决策那个也要决策,很快大脑就会不堪负荷。

所以一旦过去已经下过决策,而且体验还可以的记忆轨迹,会被建立起来变成常规行为,这件事就叫做「习惯」。

我意外的发现:原来就算没能力在短时间拉升品质,管理客户的预期,建立起「消费习惯」,也可以是留存的方向。

建立习惯有框架

「建立消费习惯」这件事,是有经典套路的。行为学家,提出了「建立习惯」的三个步骤:

  • Step 1: 消除疑虑与挫折
  • Step 2: 立即传递价值
  • Step 3: 奖励期望行为

只要重复这个套路几次。使用者就很容易建立起习惯回路。

而且行为学家甚至提出更进一步的说法:

建立习惯的套路,甚至跟上瘾的套路是一模一样的。

若要将使用者搞到上瘾。把第三步的「奖励期望行为」里的「奖励」改成「变动奖励」(开两次小宝箱,之后变成开大宝箱,再改回开小宝箱)。使用者很容易就上瘾了。

我在这里分享一个场景。

常客如何变成会推荐朋友去的熟客?

刚刚我们提到了小区火锅店是吧。

有天下班你回了这间品质一般的小区火锅店吃饭。但突然发现店里面开始改菜单了,原先你一直吐槽的酱料,提升档次了。再下次回去,汤头开始变得好喝。再下次,从没看过的老板娘突然出现,还招待你试牛逼新菜,甚至还打个折。

你会不会期待下次又出现什么?

要是每次回去都惊喜如常,品质稳定,真的不变成熟客都难。不推荐给同事都难。

所以,做留存的重点,不在于立即改善服务的品质(这可能也是短时间改善不了)的。

但是你可以这样做:

  • 让客户先对服务(不管是好或是烂),有内心里预期
  • 但这个服务要有解决核心问题
  • 在服务末尾阶段,要有部分的「奖励行为」(也许是称赞,也许是赠品)

让客户至少可以在下次想要重复这件事情,就会想要再度光顾你的产品。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机会建立顾客的重复消费习惯。如果你的服务逐渐升级,甚至顾客会觉得这是「变动奖励」,常常感受到惊喜刺激。

这就是「建立习惯」,这就是「常客养成」。

靠 Onboarding 一开始就把项目作对

当我们在开发新产品,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不知道原先开发的功能,做的方向是不是准确。原先做的功能可能 90% 使用者都不知道怎么操作。公司也没有资金与技术能把产品一瞬间做到完美。

很多公司创业的方向,若不是一开始挖到一个强劲刚需能很快 PMF 的市场,极有很可能就在「学习捉摸」顾客需求当中,把新使用者的信任或者是之前准备的资金烧光光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在研究这个议题的原因。

创业者往往手头只有那么一点资源,也只有那么一点初始客户,实在没有资本一直不断的砸在获取新客户上。所以,无论如何在一开局就要把留存率拉高。

Onboarding 框架

The Membership Economy 一书整理出了,一个好的 Onboarding 流程怎么做?

步骤一:去除障碍

  • 加入会员(免费试用或定期续约):尽可能让流程顺畅无碍
  • 欢迎入会:确保顾客知道签约内容并感谢它们加入

步骤二:立即传递价值

  • 立即参与:
    • 提供提供初始价值(一首歌,一个礼物,一项事实)。
    • 从一个「游戏」开始(游戏化),鼓励会员做出理想行为
    • 跟社群里的其他会员互动
  • 请顾客回馈意见:
    • 入会第一周透过电话,电邮或拦截式访堂
    • 准备好耐心倾听会员的意见
  • 提供回馈:
    • 让新进会员知道,它们如何影响其他会员,譬如:时间,参与,人口统计资料
    • 可能的话,指出各位会员的独特优势

步骤三:奖励期望行为

  • 要求推荐:鼓励会员在入会30天内,邀请其他朋友试用
  • 利用数据分析开始提供客制化体验:
    • 将独特要素融入体验,展现对会员的肯定
    • 专注于持续改善,而不是重大突破
  • 转入到培育计画
    • 持续提供资讯,协助会员将本身体验与连结最适化
    • 以持续一致的方式跟会员沟通

依照这个框架。以下我举一个例子, 以「外卖软件」为例,Onboarding 流程 又是怎么做的:

步骤一:去除障碍

  • 刚入门: 简化注册流程,只要求用「手机号码」服务。
  • 刚开始使用:登入时有 4 页提示指南,快速提示这个服务的价值,并提供新用户许多折价卷或红包。

步骤二:马上提供服务

  • 马上提供服务:设计一个流程让使用者能够很快地找到方圆 2 公里的可提供外送的餐厅,并提供许多选择。
  • 立刻询问反馈意见:如果使用者打开 App 后一周内没有下订 3 单,打电话问使用者是否卡住。

步骤三:奖励期望行为

  • 邀请顾客推荐给别人:点餐过后,App 提供红包让顾客可以在朋友圈里面转送小伙伴们
  • 根据客户喜好定制方案:App 收集数据,开始针对顾客口味推荐适合他的外送商家。
  • 转变为一个长期顾客优惠计画:长期顾客可以享受免运费优惠

如何在正确的「时间点」正确的「触发或奖励行为」

但是,知道了 Onboarding 是怎么回事。

我们又如何知道,要在哪个正确的「时间点」正确的「触发或奖励行为」?

我逆向工程了数十份 onboarding checklist 找到了方法。这套方法是由 8 个问题组成:

  1. 在开始前,用户会问你什么问题?
  2. 在第一次使用前,用户会忘记做什么会让使用者体验搞砸(最常客诉的点)
  3. 用户最常做了什么「正确的事」达到很好的体验?
  4. 用户最常做了什么「错误的事」结果收到很糟的体验?
  5. 东西售出后,你如何检验它们做了「正确的事」或者是「错误的事」?
  6. 顾客如何联络你修正问题?
  7. 你怎么做事后补偿的方案?
  8. 你希望它们如何事后帮你行销?

然后团队试著回答这八个问题当中的每一个问题。这时候还不需要修复,只需要诚实回答。每一个问题至少写 8-10 个答案。

以下我举过去我曾经开设过的线上教学课程为例子:

以全栈营(教学课程)为例:

1. 在上课前,学生會來問你什麼問題?

  • 課前要練習到什麼程度?
  • 要准备什么电脑?
  • 环境要怎么装?

2. 在上课第一天,同学忘记做什么会让使用者体验搞砸(最常客诉的点)

  • 忘記裝環境
  • 根本沒有把 Ruby on Rails 開發環境 build 起來。光裝機就超燒時間
  • 学生家里网速非常慢,或者是用了非常烂的「科学上网帐号」
  • 使用错误的方法学编程,导致学习进度缓慢
  • 自己独立学习,卡住没人救

3. 顾客最常做了什么“正确的事”达到很好的体验?

  • 按照老师的正确指导,练习,且重复复习
  • 有预习,按时交功课
  • 每天写 ORID (自我反省)
  • 有参与或组织 Meetup

4. 学生最常做了什么“错误的事”结果收到很糟的体验?

  • 不按照老师的正确指导,按照自己以前学习的步骤学编程
  • 最后一天才写功课
  • 不写 ORID (自我反省)
  • 不纪录「错的」经验
  • 不敢问助教
  • 不去问 Meetup

5. 东西卖出后你如何检验他们做了正确的事”或“做了错误的事”?

  • 利用交作业系统确保同学学习的方向正确
  • 鼓励同学写作 ORID (自我反省),以及整理小常识
  • 多多举办群分享

6. 他们如何联络你修正问题

  • 线上对话(Intercom 系统)
  • 教材吐槽机制
  • 助教定期回报

7. 你怎么做事后补偿的方案?(有 FAQ / 说明书 / 部落格 / 客服专线 )

  • 线上额外的教程
  • 根据学习的效果,每周举办两次 Live 讲座补强
  • 助教辅导,线下 Meetup
  • 留级机制

8. 你希望他们如何事后帮你行销?

  • 参加大赛,学习成果自证
  • 拉票也会感染到周遭其他人
  • 推坑朋友
  • 上其他分享群里面分享方法
  • 整理学习心得发表

根据「事前」「服务中」「事后」三个阶段补强服务

产品的流程,我们通常可以分成三阶段:事前,服务中与事后。

20229768_10155591737923552_8834984855497131414_o.jpg

阶段一:事前

根据这些问题

我们发现学生,在「上课前」(准备阶段)时会有一些疑问:

  • 課前要練習到什麼程度?
  • 要准备什么电脑?
  • 环境要怎么装?

所以我们做了这样的安排:

  • 课程前设立了一个欢迎课程
    • 具体叙述要去哪里买电脑
    • 详细的安装环境指南
    • 以及有明确的验收标准

而且当他们装环境后,会卡住的人普遍有这些情形:

  • 忘記裝環境
  • 根本沒有把 Ruby on Rails 開發環境 build 起來。光裝機就超燒時間
  • 学生家里网速非常慢,或者是用了非常烂的「科学上网帐号」
  • 使用错误的方法学编程,导致学习进度缓慢
  • 自己独立学习,卡住没人救

所以我们在欢迎课程里面,多做了两件事:

  • 赠送每位同学高品质的「科学上网」(VPN)服务
  • 提醒同学可以加入 Slack (学习聊天群组),找助教聊天
  • 鼓励同学组织地区 Meetup 互助学习

阶段二:服务中:

我们在上这些课的时候,发现在这门课表现杰出的同学。与过去背景是否有学过编程没有太大的正相关。有些时候,甚至没有学过编程的同学,学习速度比学过编程的人还要高,甚至成果更好。

我们发现表现比较好的同学:

  • 按照老师的正确指导,练习,且重复复习
  • 有预习,按时交功课
  • 每天写 ORID (自我反省)
  • 有参与或组织 Meetup

表现很差的同学有这样的特征:

  • 不按照老师的正确指导,按照自己以前学习的步骤学编程
  • 最后一天才写功课
  • 不写 ORID (自我反省)
  • 不纪录「错的」经验
  • 不敢问助教
  • 不去问 Meetup

所以我们改善的作法是:

  • 开学第一天就设立「放下你的无效学习」,并要同学承诺
  • 设立多个微信群组,以及多线助教
  • 使用交作业系统,确保学生进度有跟上轨道。发现交作业死限三天前,还没有交的人,陆续提醒。
  • 不断安利写 ORID (自我反省)的好处
  • 把自我反省与纪录,当作是作业的一环去要求同学
  • 利用同侪学习证明「正确学习」的威力
  • 展示学长姐过去的学习纪录,证明按照正确的步骤走,能够有很大的学习效果。最终起了非常好的示范效果

课程每一周上新,但是有时候同学会被当周难度卡住,或者上面教材有错,会让同学卡住

  • 开放教材系统的吐槽评论。让先卡住的同学第一时间就能会报 bug。
  • 一旦在上面发现同学反应难度太高,就立刻上线补充教材
  • 要求值班助教每天回报同学常见卡住的问题。

也会

  • 利用交作业系统确保同学学习的方向正确
  • 鼓励同学写作 ORID (自我反省),以及整理小常识
  • 多多举办群分享

观察他们使用的状况。随时调整上课进度与难度

阶段三:事后

我们从追踪的情况。发现只靠教材是不足够的。有时候学生想要多问一些其他问题,或者学习强度太高,挫折感提升。

我们每周会

  • 根据学习的效果,每周举办两次 Live 讲座补强
  • 额外多录线上额外的教程

实在不行,就

  • 单独助教辅导,请他们参与线下 Meetup

再不行,就启动

  • 留级机制

至于如何激励同学,并且展示成果?

我们在整个课程当中,设计了两次程式比赛。鼓励同学参赛。比赛是以上课作业为蓝本。扩充以及装潢成自己的参赛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会鼓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意愿。在参加比赛时,因为获选标准,需要同学互相投票。同学会撰写教程指南,分享在课程论坛上。希望同学看完教程之后,能够投票回报作为感谢。

于是比赛时,优秀教程也满天飞,促进下一轮的正向循环。同时,为了拉票,他们也会在其他非课程微信群上,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拉票。

在比赛结束后,我们也鼓励同学针对这次大赛,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 参加大赛,学习成果自证
  • 拉票也会感染到周遭其他人
  • 推坑朋友
  • 上其他分享群里面分享方法
  • 整理学习心得发表

如此一个课程循环下来。一个同学至少会写 30-50 篇的学习心得以及纪录。有几百个同学同时上课。会产生出成千上万篇的学习纪录与分享。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展示。

复盘总结

我们再梳理一遍:

阶段一:事前

  • 消费者买单前最常犹豫的问题
  • 最常一开始就搞砸的问题(付完钱后最可能死在哪里)

一开始让使用者就死在门口是最不值得的。然而这些 bug 却是最好修的。

在内部测试第一轮,就可以找出一大堆。能修的就修,不能修的

  • 砍掉该功能
  • 在 Landing Page 上淡化
  • 以 FAQ 说明代替功能修复

阶段二:服务中

有些人一用这个服务就上手。但有些人一进来就崩溃了。

引进大量用户,并观察他们

  • 如何「意外的」「用得很好」
  • 或者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卡住

每一个使用情境都是一段「使用者故事」。对每个使用者故事都设立「检查点」,观察使用者最容易在哪里「掉下去」。

将「用得很好的人」的经验做成密籍,在关键点植入,推荐使用者参考。然后赶快修掉「意想不到」会掉下去的地方。

用户既可达到预期,又可以得到良好的体验。

阶段三:事后

  • 会产生什么效果?
  • 是不是可以拿这些效果,去证明你当初宣称的是不是有这么好?

利用产品产出的内容。利用这些成果自证效果。

同时 run NPS 问卷(后面在Referral 章节,我们会谈这个方法),配合 NPS 找出不适合的客户,逐渐过滤掉。增强适合你产品的客户的体验感受,把正循环的比例拉得越来越高。

下一章我们会展示 OTCBTC 是怎么实际运作 Onboarding UX。

OTCBTC 是怎么做 Onboarding 的。

OTCBTC 在对任何服务要上线前,都会跑上一轮 Onboarding 流程。

  • 上线前两周(功能故事已经完成),跑第一次 Onboarding:至少找到 100 个问题并修复。
  • 上线前完成(界面流程已经调校体验),跑第二次 Onboarding:至少找到 50 个问题并修复。

会对每一个主干的 User Story 进行测试

OTCBTC 提币功能 onboarding

以下举 OTCBTC 提币功能的 Onboarding 为例子。这是当时测出来的 Onboarding 回答。

在提币前,用户会问你什么问题?

  • 二次验证的手机丢了是不是就不能提币了?
  • 大额提现会不会有额外条件?

在第一次提币时,用户忘记做什么会让使用者体验搞砸
(最常客诉的点)

  • 新建了错误的提币地址
  • 到提币的时候才告诉我要绑二次验证,然后我装不了二次验证
  • 我不知道要去按 email 中的提幣確定連結
  • 不知道区块链资产到账时间取决于区块链的确认速度,以為跟平台有關
  • 忘了要提幣給A錢包結果提幣到B錢包
  • 手機丟了google驗證也不見了,平台也無法更改手機號
  • 不知道矿工费是多少

用户最常做了什么“正确的事”达到很好的体验

  • 在没有提币需求的时候清楚知道提币需要什么流程,在急忙提币的时候能顺畅和知道该怎么做。
  • 去看了提币的功能说明,知道提币需要手机验证和去邮箱点击
  • 知道区块链资产到账时间取决于区块链的确认速度,與平台無關
  • 做好標籤地址的填寫,提幣出錯率大幅下降
  • 認真逐條看我們的幫助中心
  • 理解区块链原理,知道提币需要的时间可能会变动

用户最常做了什么“错误的事”结果收到很糟的体验

  • 转错地方了
  • 输入错了地址
  • 忘记了绑定邮箱的密码
  • 手机丢了,没办法二次验证
  • 沒按到 email 的驗證信結果等了老半天
  • 收不到手機驗證碼也不會下載google二次驗證
  • 沒有認真看我們的幫助中心
  • 寫錯標籤地址
  • 提币后才发现提币金额甚至少于矿工费
  • 申请提币后不知道可以取消提币
  • 提币时不知道还要手动确认

提币完成之后你如何检验他们“做了正确的事”或“做了错误的事”?

  • 检测客户提交提币申请到邮件确认这个时间的长短,时间越短代表越顺畅。
  • 檢測是否有提幣待確認中的筆數
  • 收到提幣成功的通知郵件或短信通知
  • 通过 TxID 查询
  • 侦测用户在提交申请提币,到点击确认的时间长短来判断
  • 统计二次验证绑定率来判断,绑定率低,证明用户不知道提币需要二次验证
  • 提币数量正常,没有少于矿工费的提币金额

他们如何联络你修正问题

  • Intercom
  • 提交工單
  • 在 Wechat 或 Telegram 群组提问

你怎么做事后补偿的方案?

  • 如果他们有找客服,客服在最后一句话补上「遇到任何提币问题,请随时联系我们」,显的我们很关心他们的资金安全....
  • 匯集常見客訴進行改進(ex,寫常見FAQ或是幫助中心)
  • 添加新任务

找出 Onboarding 内需要完成的重点

从这一份 Onboarding 回答当中。我们拉出提币有几个比较会直接让使用者「不安」或者「卡住」的重点

阶段一:提币之前

  • 不知道提币额度是多少,结果要提的时候,被耗光了,找客服很心急,但也没办法帮他
  • 区块链地址是一串乱码,输错了无法转帐

所以我们在新建提币的地方,提示今日额度

在新建地址页面,提示我们会挡住非法地址。而且如果输错地址,后果应当自负。

阶段二:提币当中

  • 区块链转帐发起后,就不能撤销
  • 区块链转帐很慢,使用者不知道现在进度到哪
  • 提币需要邮箱验证为本人,但是收不到信
  • 不知道提币手续费多少
  • 提币需要手续费,馀额不可低于手续费

于是我们在提币的第一页,以最显眼的区块提示

  • 转帐所需要的时间
  • 提币不可撤销
  • 提币完成会有通知
  • 提币需要去邮箱确认

然后在提币页面里面,再次提醒一次。一旦发起提币不可撤销,有最小提币数量限制。

阶段三:完成提币

  • 使用者只跟客服抱怨他的币没到,客服不知道怎么帮忙他处理(需提供转帐 TXID )
  • 转帐完成没有通知

另外,关于提币这一类的功能,使用者可能有很多疑问。让用户去帮助中心翻找不实际,所以我们直接在提币记录下,挑选展示了被客服回答的六条 FAQ。并且提币完成之后,会有邮件通知。

上线前,保留两周跑完整的 Onboarding 细节测试

在第七章,谈到逆向法做项目时,我会保留最后两周做细节调适。这两周就是在做 Onboarding UX

第一阶段的 Onboarding UX ( Close Alpha )

这一阶段属于 alpha 测试,系统刚刚完工。确定会有「完整的价值故事」。但是细节尚未打磨。使用者很容易在流程当中摔倒。这个阶段我们会动员公司内所有的员工,进行第一轮的 Onboarding 测试,请大家测试「价值故事」后,就第一直觉填写问题。此时一章 Onboarding List 会有大概 100 个问题。

主程再负责把 Onboarding 问题,依照三个阶段

  • 事前
  • 事中
  • 事后

把问题以及建议,开成 issue。无论解法是

  1. 实做功能
  2. 写 FAQ
  3. 砍掉功能
  4. 修改文案
  5. 拆分流程

能够在当周做完的票,就在当周实做。不能当周做完,就砍掉或者是 workaround 到下周或上线后争取时间做完。

第二阶段的 Onboarding UX ( Close Beta )

修完第一轮的细节之后,其实整个 UX 就很顺了。(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产品刚上线,是不可能有这些测试的,所以这些产品用起来都像工地产品一样)

第一轮用的还是假资料,在 Staging Server 上测试。第二轮用的就是真资料。

以 OTCBTC 的例子,我们就是直接模拟真实法币与真的比特币流程,去再跑一轮 Onboarding。此轮大概可以再拉出 50 个问题。

比如说我们在此阶段,就会找到所谓「快转」类的问题。

快转场景就是第六章提到的这个例子:

我们印象中一个比较深刻的测试,是测双方的下单互动。当时程序员都是「快转」测试。也就是两个程序员坐在一起,互相发广告下单,跟隔壁说「我已经转钱了,你快给我放币」。

这样其实是测不出来细节的。所以我下令测试的时候,两个测试搭档是必须要坐在相隔很远的办公室,甚至一个人要在家里,不许用其他方式,不许打电话。纯用网站下单沟通,这样才能真实模拟出来我们的软件有什么问题。

所以后来在我们推出新功能后,都会多测一个「快转」场景。有什么场景是你因为是自己开发了,已经很熟,或者是步骤很复杂,所以下意识在测试时「想快转」。这些在 beta 测试时,都要拿出来一个一个仔细测。

这时候务必求测出「真实环境下」会发生的体验障碍。

第三阶段的 Onboarding UX ( Open Beta )

看项目的种类以及时程。有时候我们是有时间排给公司以外的使用者,或者是员工的亲友测试。这些测试就更准确。

同时,我们在这时候,甚至可以针对这些使用者 run NPS,针对 NPS 的回馈修正。

如果没有时间的话,上线第一周就是所谓 Open Beta。我们会全员备战,紧盯 intercom 上的客户抱怨,随时修正。

跑 Onboarding UX 的好处

我们的产品体验至少可以领先同业三个月。是因为同业修正问题,都是客户重复抱怨可能十数次之后,才做的改进。

而我们的作法截然相反。我们透过一系列的问卷问题,提前把用户会在真实场景遇到的问题,提前重现出来,并且进行体验上的修正。整个循环不断的:

  • 补 FAQ
  • 修正激活流程
  • 修正 Landing Page
  • 找出 ah-ha moment(使用者开心的那一刻)
  • 在激活点点附上小小「最佳指南」让用户通往正确的道路
  • 在容易被卡住的地方,拉用户一把,避免用户掉入最差体验
  • 埋数据工具,建立查核点,侦测用户是否执行「正确」或者「失败」的动作。
  • 提早拿到用户反馈,针对「抑制增长点」的体验,进行大幅修正

Onboarding 工具集

我们最后在这里,再整理 Onboarding 一轮所会用到的工具以及流程

1. 回答八大问题

请内部使用者针对一个「价值故事」测试流程,并且直觉性的回答这些问题

  1. 在开始前,用户会问你什么问题?
  2. 在第一次使用前,用户会忘记做什么会让使用者体验搞砸(最常客诉的点)
  3. 用户最常做了什么「正确的事」达到很好的体验?
  4. 用户最常做了什么「错误的事」结果收到很糟的体验?
  5. 东西售出后,你如何检验它们做了「正确的事」或者是「错误的事」?
  6. 顾客如何联络你修正问题?
  7. 你怎么做事后补偿的方案?
  8. 你希望它们如何事后帮你行销?

2. 归类到三大阶段

把这些直觉性问题按照发生阶段,开立出需要修复的细项

  1. 事前
  2. 服务中
  3. 事后

测试顺序以及重点

测试分成三轮

1. Close Alpha

价值故事完工,在 Staging Server 上测试假资料,真流程。动员全公司员工测试。至少找出100个问题。

2. Close Beta

在真实 Server 上测试真资料,真流程。动员全公司员工,部分员工亲友。至少找出 50 个问题。

抓出「快转」场景,针对快转场景,对快转场景,写下测试步骤,每个人强制测试至少一次。

3. Open Beta

上线前两天或上线后第一周,根据 Intercom 或 NPS 上的反馈,针对「抑制增长点」的体验,进行大幅修正。

Beta 测试需要产出的结果

  • 盲测测试员不能被卡住。(第一次用的 User )
  • 语气通顺且令人心动秒下单的 Landing Page
  • 至少 10 篇的 FAQ
  • 盲测测试员不会想打开「FAQ 中心首页」,能直接在功能边找到 FAQ
  • Mixpanel 埋点路线图
  • OpenBeta 的使用者「心得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