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口上能够即时打造出产品并上线,固然重要。但是这并不是创业的全部。
程序员常以敏捷开发自豪,但是在创业世界里面,打造一个易用且有价值的产品能让用户留下来永续使用,这才是一切。风口中上线只是一个前置条件。
「打造一个易用且有价值的产品能让用户留下来永续使用」,说起来轻松,但实际上很困难。
系统一上线,使用者的反馈与抱怨一大堆。如何确认哪些需求是真实被需要的,是紧急的,是伤害核心体验的。何时修,怎么样修,该改善的多彻底,都考验著产品团队的能力。毕竟,用户注意力有限,要是这个项目没有解决到问题,使用起来又困难重重,离开是很自然的事。
OTCBTC 在币圈最常被称道的就是产品的介面体验。「丝滑流畅的不像一般币圈产品,完全不需要学习成本,小白最容易上手」。这几个词是在业界使用者,最常给予的产品赞美。
但是在赞美的背后,一些朋友对我们团队系列产品狐疑的地方是,根据程序员或项目经理的过去经验,OTCBTC 在产品体验上的小细节,是极不可能在产品规划阶段或是产品开发阶段就想到的。
所以究竟是怎么在开站前,就提早布局且实做出这些细节?
是抄其他服务吗?看起来又不像是。这些细节似乎无所不在,不是光复制介面就有办法抄得动。
但是这些贴心细节甚至细到,这个站在上线前已经运营许久一样,已经靠用户运营累积深厚细节一样。
是动用了海量程序员死抠吗?也不像是。我们在 OTCBTC 开张前,公司成员不到 20 人,是个标准的创业团队。
有 UX 大神吗?也没有。其实我们内部连专属 UX 部门也没有。
说穿了,这些细节的打造,全靠公司内部开发出来的一门独门框架 -- Onboarding UX。
Onboarding UX 是这门框架的名称。而 Onboarding 这个字,指的是「让使用者熟悉流程」。
Onboarding 这个名词起源于人力资源领域,指的是「新员工入职程序」。
一套好的新员工入职 Onboarding 程序,可以让新员工很快的适应新环境,并且快速投入公司的产出。并且好的 Onboarding 程序,可以让员工迅速对公司产生认同感,不容易离职。甚至很快融入工作环境,创造巨大效益。
Onboarding 的效果这么牛逼。
同理,我们也希望相同的效应发生在网站使用者身上。毕竟,互联网业取得用户也是要花费巨大成本。
如果使用者一进到这个网站,短时间之内能够:
- 很快熟悉网站介面
- 马上在网站上取得核心价值
- 对这个网站产生认同感,重复消费
- 爱上这个网站,广为宣传
那这个产品,不高速成长也难。
但这件事发生在刚上线的产品上,有可能吗?
看似不容易,但其实真是有可能办到的。
增长领域最重视的一个概念,叫「留存」。
许多人在搞增长时,有一个迷思,以为不断的曝光拉新,业绩成长就是增长,这其实是错误的概念。
你拉了新,但是对方用了产品之后,不是很满意,转身就离开。那么下次不管你再怎么使尽吃奶的力气,都是很难让这个使用者再度回来消费的。
唯一要让业绩上升的方法,只能不断再去拉其他的新。但这不是解决之道。
池子就这么大。有朝一日,再多的新也会被拉完。
唯一能够持久增长的秘诀。在于了新之后,让客户变成常客,甚至还变成还能自动帮你推广的「熟客」。这才是增长的硬道理。
那么。我们要怎么提升留存率呢?
几年前,我在一篇研究文章内找到了答案。Hubspot 当年在做 Sidekick 这项产品这项数据的调研。针对不愿意续用该产品的客户,挖掘出一个反常识的数据。
这份报告总杰出,客户为什么会停止使用你的产品:
- 30% 人离开,是因为不懂得如何使用
- 30% 人离开,是因为没有体会到当初宣称的价值
- 10% 是因为产品做得烂
- 10% 人是因为其他竞争者比较好
这份数据大大颠覆了业界内的常识。
我们往往以为消费者离开,是因为自己产品做的不好,或者是别人的产品比较好。但其实背后的原因却不是这样的。
我们以前常常认为自己公司生意不好,是因为公司产品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或者是竞争对手这个好那个好。所以选择把精力贯注在与其他公司比较产品功能。
但用户离开真实的原因却是这样的:绝大多数客户不再光临,完全是因为「不会用使用,从而感到没有价值」离开的。
所以提高留存率的方法,非常直观。
提升产品留存率根本不需要碰运气乱修,只要专注在一件事:
「让使用者学会使用,从而感到有价值」,马上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方向找到了,「让使用者学会使用,从而感到有价值」。
但这件事,还是不容易。
「让使用者学会使用」的具体方式是到底是什么?是播放影片吗?还是写教程呢?还是在介面上到处放 Tips 呢?
感觉好像都不太对。
我后来碰运气,找到这个真正实践的方法。才发现,关键点竟然都不在我们原先直观想像的作法上。
2014 年时,我在硅谷一家公司任职,这个服务是做十分钟内送上门的便当外送。
有一阵子销售遇到瓶颈,公司想找出原因并且突破,内部数据团队就派一群实习生去作客户访谈:问问客户,有什么是我们得优先改善的?
结果答案十分让我们震惊。
客户收到问卷后,不意外的倒出一大堆抱怨:
- 不好吃
- 速度太慢
- 司机送餐态度恶劣
- .....
但是。别以为这些用户抱怨完这些缺点之后,马上就弃坑。这些用户不但没有弃坑,反而还是不离不弃的常客,始终一直在使用这些服务。
我们对这个现象感到很惊奇,想问他们继续使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实习生回报报的答案是:因为这些用户已经「习惯」了。因为这个服务,对他们来说还是非常便利:
- 虽然广告宣称 10 分钟到,但是,客户内心预期都是最晚 30 分钟内能到就可以了。
- 虽然不是什么可口的便当,但是「能吃」。以 10 块钱的餐,这样的品质可以了。
客户内心对这个服务有一个最差的预期,而这个产品还活在这条底线之上。
后来,我们内部在捞数据时,发现我们所有的常客,只要在两周内有连续 5 次以上的消费记录,这个人就很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常客。
于是,我们就做了一档行销活动,叫 5by5,活动内容是这样的:第一单半价(5元),只要你消费了,就再给你一张半价券。连续五次以内都试办价。
本来程序员对于这个策略半信半疑。其实搞得很勉强。
但是,这个活动真的有用。在完全没有改善服务品质的情况下,我们的留存率与销售成绩就飙上去了。而且,果然常客比率大幅上升。
这样的结果让我有点震惊,但又觉得不意外。
我们这里举一个例子吧:你最喜欢去的火锅店是哪间?
突然间你会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京城顶级豪奢海鲜酒家,而是自己上班写字楼小区的火锅店。
但是,没道理阿?
这小店服务员可能一天到晚会漏菜,在尖峰时间菜可能还会上得很晚。为什么我还是一天到晚会去?
原因在于:「习惯」。
- 你知道自己在这里消费,拿不到什么(菜的品质或服务员的品质)
- 但是可以得到什么(最快时间吃到火锅,吃饱)
而这最符合大脑决策逻辑,且是最省事的判断。这就是所谓的「习惯」。
人类没有办法一天到晚对每件大小事都进行决策,如果一天到晚这个也要决策那个也要决策,很快大脑就会不堪负荷。
所以一旦过去已经下过决策,而且体验还可以的记忆轨迹,会被建立起来变成常规行为,这件事就叫做「习惯」。
我意外的发现:原来就算没能力在短时间拉升品质,管理客户的预期,建立起「消费习惯」,也可以是留存的方向。
「建立消费习惯」这件事,是有经典套路的。行为学家,提出了「建立习惯」的三个步骤:
- Step 1: 消除疑虑与挫折
- Step 2: 立即传递价值
- Step 3: 奖励期望行为
只要重复这个套路几次。使用者就很容易建立起习惯回路。
而且行为学家甚至提出更进一步的说法:
建立习惯的套路,甚至跟上瘾的套路是一模一样的。
若要将使用者搞到上瘾。把第三步的「奖励期望行为」里的「奖励」改成「变动奖励」(开两次小宝箱,之后变成开大宝箱,再改回开小宝箱)。使用者很容易就上瘾了。
我在这里分享一个场景。
常客如何变成会推荐朋友去的熟客?
刚刚我们提到了小区火锅店是吧。
有天下班你回了这间品质一般的小区火锅店吃饭。但突然发现店里面开始改菜单了,原先你一直吐槽的酱料,提升档次了。再下次回去,汤头开始变得好喝。再下次,从没看过的老板娘突然出现,还招待你试牛逼新菜,甚至还打个折。
你会不会期待下次又出现什么?
要是每次回去都惊喜如常,品质稳定,真的不变成熟客都难。不推荐给同事都难。
所以,做留存的重点,不在于立即改善服务的品质(这可能也是短时间改善不了)的。
但是你可以这样做:
- 让客户先对服务(不管是好或是烂),有内心里预期
- 但这个服务要有解决核心问题
- 在服务末尾阶段,要有部分的「奖励行为」(也许是称赞,也许是赠品)
让客户至少可以在下次想要重复这件事情,就会想要再度光顾你的产品。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机会建立顾客的重复消费习惯。如果你的服务逐渐升级,甚至顾客会觉得这是「变动奖励」,常常感受到惊喜刺激。
这就是「建立习惯」,这就是「常客养成」。
当我们在开发新产品,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不知道原先开发的功能,做的方向是不是准确。原先做的功能可能 90% 使用者都不知道怎么操作。公司也没有资金与技术能把产品一瞬间做到完美。
很多公司创业的方向,若不是一开始挖到一个强劲刚需能很快 PMF 的市场,极有很可能就在「学习捉摸」顾客需求当中,把新使用者的信任或者是之前准备的资金烧光光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在研究这个议题的原因。
创业者往往手头只有那么一点资源,也只有那么一点初始客户,实在没有资本一直不断的砸在获取新客户上。所以,无论如何在一开局就要把留存率拉高。
The Membership Economy 一书整理出了,一个好的 Onboarding 流程怎么做?
- 加入会员(免费试用或定期续约):尽可能让流程顺畅无碍
- 欢迎入会:确保顾客知道签约内容并感谢它们加入
- 立即参与:
- 提供提供初始价值(一首歌,一个礼物,一项事实)。
- 从一个「游戏」开始(游戏化),鼓励会员做出理想行为
- 跟社群里的其他会员互动
- 请顾客回馈意见:
- 入会第一周透过电话,电邮或拦截式访堂
- 准备好耐心倾听会员的意见
- 提供回馈:
- 让新进会员知道,它们如何影响其他会员,譬如:时间,参与,人口统计资料
- 可能的话,指出各位会员的独特优势
- 要求推荐:鼓励会员在入会30天内,邀请其他朋友试用
- 利用数据分析开始提供客制化体验:
- 将独特要素融入体验,展现对会员的肯定
- 专注于持续改善,而不是重大突破
- 转入到培育计画
- 持续提供资讯,协助会员将本身体验与连结最适化
- 以持续一致的方式跟会员沟通
依照这个框架。以下我举一个例子, 以「外卖软件」为例,Onboarding 流程 又是怎么做的:
- 刚入门: 简化注册流程,只要求用「手机号码」服务。
- 刚开始使用:登入时有 4 页提示指南,快速提示这个服务的价值,并提供新用户许多折价卷或红包。
- 马上提供服务:设计一个流程让使用者能够很快地找到方圆 2 公里的可提供外送的餐厅,并提供许多选择。
- 立刻询问反馈意见:如果使用者打开 App 后一周内没有下订 3 单,打电话问使用者是否卡住。
- 邀请顾客推荐给别人:点餐过后,App 提供红包让顾客可以在朋友圈里面转送小伙伴们
- 根据客户喜好定制方案:App 收集数据,开始针对顾客口味推荐适合他的外送商家。
- 转变为一个长期顾客优惠计画:长期顾客可以享受免运费优惠
但是,知道了 Onboarding 是怎么回事。
我们又如何知道,要在哪个正确的「时间点」正确的「触发或奖励行为」?
我逆向工程了数十份 onboarding checklist 找到了方法。这套方法是由 8 个问题组成:
- 在开始前,用户会问你什么问题?
- 在第一次使用前,用户会忘记做什么会让使用者体验搞砸(最常客诉的点)
- 用户最常做了什么「正确的事」达到很好的体验?
- 用户最常做了什么「错误的事」结果收到很糟的体验?
- 东西售出后,你如何检验它们做了「正确的事」或者是「错误的事」?
- 顾客如何联络你修正问题?
- 你怎么做事后补偿的方案?
- 你希望它们如何事后帮你行销?
然后团队试著回答这八个问题当中的每一个问题。这时候还不需要修复,只需要诚实回答。每一个问题至少写 8-10 个答案。
以下我举过去我曾经开设过的线上教学课程为例子:
- 課前要練習到什麼程度?
- 要准备什么电脑?
- 环境要怎么装?
- 忘記裝環境
- 根本沒有把 Ruby on Rails 開發環境 build 起來。光裝機就超燒時間
- 学生家里网速非常慢,或者是用了非常烂的「科学上网帐号」
- 使用错误的方法学编程,导致学习进度缓慢
- 自己独立学习,卡住没人救
- 按照老师的正确指导,练习,且重复复习
- 有预习,按时交功课
- 每天写 ORID (自我反省)
- 有参与或组织 Meetup
- 不按照老师的正确指导,按照自己以前学习的步骤学编程
- 最后一天才写功课
- 不写 ORID (自我反省)
- 不纪录「错的」经验
- 不敢问助教
- 不去问 Meetup
- 利用交作业系统确保同学学习的方向正确
- 鼓励同学写作 ORID (自我反省),以及整理小常识
- 多多举办群分享
- 线上对话(Intercom 系统)
- 教材吐槽机制
- 助教定期回报
- 线上额外的教程
- 根据学习的效果,每周举办两次 Live 讲座补强
- 助教辅导,线下 Meetup
- 留级机制
- 参加大赛,学习成果自证
- 拉票也会感染到周遭其他人
- 推坑朋友
- 上其他分享群里面分享方法
- 整理学习心得发表
产品的流程,我们通常可以分成三阶段:事前,服务中与事后。
根据这些问题
我们发现学生,在「上课前」(准备阶段)时会有一些疑问:
- 課前要練習到什麼程度?
- 要准备什么电脑?
- 环境要怎么装?
所以我们做了这样的安排:
- 课程前设立了一个欢迎课程
- 具体叙述要去哪里买电脑
- 详细的安装环境指南
- 以及有明确的验收标准
而且当他们装环境后,会卡住的人普遍有这些情形:
- 忘記裝環境
- 根本沒有把 Ruby on Rails 開發環境 build 起來。光裝機就超燒時間
- 学生家里网速非常慢,或者是用了非常烂的「科学上网帐号」
- 使用错误的方法学编程,导致学习进度缓慢
- 自己独立学习,卡住没人救
所以我们在欢迎课程里面,多做了两件事:
- 赠送每位同学高品质的「科学上网」(VPN)服务
- 提醒同学可以加入 Slack (学习聊天群组),找助教聊天
- 鼓励同学组织地区 Meetup 互助学习
我们在上这些课的时候,发现在这门课表现杰出的同学。与过去背景是否有学过编程没有太大的正相关。有些时候,甚至没有学过编程的同学,学习速度比学过编程的人还要高,甚至成果更好。
我们发现表现比较好的同学:
- 按照老师的正确指导,练习,且重复复习
- 有预习,按时交功课
- 每天写 ORID (自我反省)
- 有参与或组织 Meetup
表现很差的同学有这样的特征:
- 不按照老师的正确指导,按照自己以前学习的步骤学编程
- 最后一天才写功课
- 不写 ORID (自我反省)
- 不纪录「错的」经验
- 不敢问助教
- 不去问 Meetup
所以我们改善的作法是:
- 开学第一天就设立「放下你的无效学习」,并要同学承诺
- 设立多个微信群组,以及多线助教
- 使用交作业系统,确保学生进度有跟上轨道。发现交作业死限三天前,还没有交的人,陆续提醒。
- 不断安利写 ORID (自我反省)的好处
- 把自我反省与纪录,当作是作业的一环去要求同学
- 利用同侪学习证明「正确学习」的威力
- 展示学长姐过去的学习纪录,证明按照正确的步骤走,能够有很大的学习效果。最终起了非常好的示范效果
课程每一周上新,但是有时候同学会被当周难度卡住,或者上面教材有错,会让同学卡住
- 开放教材系统的吐槽评论。让先卡住的同学第一时间就能会报 bug。
- 一旦在上面发现同学反应难度太高,就立刻上线补充教材
- 要求值班助教每天回报同学常见卡住的问题。
也会
- 利用交作业系统确保同学学习的方向正确
- 鼓励同学写作 ORID (自我反省),以及整理小常识
- 多多举办群分享
观察他们使用的状况。随时调整上课进度与难度
我们从追踪的情况。发现只靠教材是不足够的。有时候学生想要多问一些其他问题,或者学习强度太高,挫折感提升。
我们每周会
- 根据学习的效果,每周举办两次 Live 讲座补强
- 额外多录线上额外的教程
实在不行,就
- 单独助教辅导,请他们参与线下 Meetup
再不行,就启动
- 留级机制
至于如何激励同学,并且展示成果?
我们在整个课程当中,设计了两次程式比赛。鼓励同学参赛。比赛是以上课作业为蓝本。扩充以及装潢成自己的参赛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会鼓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意愿。在参加比赛时,因为获选标准,需要同学互相投票。同学会撰写教程指南,分享在课程论坛上。希望同学看完教程之后,能够投票回报作为感谢。
于是比赛时,优秀教程也满天飞,促进下一轮的正向循环。同时,为了拉票,他们也会在其他非课程微信群上,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拉票。
在比赛结束后,我们也鼓励同学针对这次大赛,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 参加大赛,学习成果自证
- 拉票也会感染到周遭其他人
- 推坑朋友
- 上其他分享群里面分享方法
- 整理学习心得发表
如此一个课程循环下来。一个同学至少会写 30-50 篇的学习心得以及纪录。有几百个同学同时上课。会产生出成千上万篇的学习纪录与分享。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展示。
我们再梳理一遍:
- 消费者买单前最常犹豫的问题
- 最常一开始就搞砸的问题(付完钱后最可能死在哪里)
一开始让使用者就死在门口是最不值得的。然而这些 bug 却是最好修的。
在内部测试第一轮,就可以找出一大堆。能修的就修,不能修的
- 砍掉该功能
- 在 Landing Page 上淡化
- 以 FAQ 说明代替功能修复
有些人一用这个服务就上手。但有些人一进来就崩溃了。
引进大量用户,并观察他们
- 如何「意外的」「用得很好」
- 或者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卡住
每一个使用情境都是一段「使用者故事」。对每个使用者故事都设立「检查点」,观察使用者最容易在哪里「掉下去」。
将「用得很好的人」的经验做成密籍,在关键点植入,推荐使用者参考。然后赶快修掉「意想不到」会掉下去的地方。
用户既可达到预期,又可以得到良好的体验。
- 会产生什么效果?
- 是不是可以拿这些效果,去证明你当初宣称的是不是有这么好?
利用产品产出的内容。利用这些成果自证效果。
同时 run NPS 问卷(后面在Referral 章节,我们会谈这个方法),配合 NPS 找出不适合的客户,逐渐过滤掉。增强适合你产品的客户的体验感受,把正循环的比例拉得越来越高。
下一章我们会展示 OTCBTC 是怎么实际运作 Onboarding UX。
OTCBTC 在对任何服务要上线前,都会跑上一轮 Onboarding 流程。
- 上线前两周(功能故事已经完成),跑第一次 Onboarding:至少找到 100 个问题并修复。
- 上线前完成(界面流程已经调校体验),跑第二次 Onboarding:至少找到 50 个问题并修复。
会对每一个主干的 User Story 进行测试
以下举 OTCBTC 提币功能的 Onboarding 为例子。这是当时测出来的 Onboarding 回答。
- 二次验证的手机丢了是不是就不能提币了?
- 大额提现会不会有额外条件?
- 新建了错误的提币地址
- 到提币的时候才告诉我要绑二次验证,然后我装不了二次验证
- 我不知道要去按 email 中的提幣確定連結
- 不知道区块链资产到账时间取决于区块链的确认速度,以為跟平台有關
- 忘了要提幣給A錢包結果提幣到B錢包
- 手機丟了google驗證也不見了,平台也無法更改手機號
- 不知道矿工费是多少
- 在没有提币需求的时候清楚知道提币需要什么流程,在急忙提币的时候能顺畅和知道该怎么做。
- 去看了提币的功能说明,知道提币需要手机验证和去邮箱点击
- 知道区块链资产到账时间取决于区块链的确认速度,與平台無關
- 做好標籤地址的填寫,提幣出錯率大幅下降
- 認真逐條看我們的幫助中心
- 理解区块链原理,知道提币需要的时间可能会变动
- 转错地方了
- 输入错了地址
- 忘记了绑定邮箱的密码
- 手机丢了,没办法二次验证
- 沒按到 email 的驗證信結果等了老半天
- 收不到手機驗證碼也不會下載google二次驗證
- 沒有認真看我們的幫助中心
- 寫錯標籤地址
- 提币后才发现提币金额甚至少于矿工费
- 申请提币后不知道可以取消提币
- 提币时不知道还要手动确认
- 检测客户提交提币申请到邮件确认这个时间的长短,时间越短代表越顺畅。
- 檢測是否有提幣待確認中的筆數
- 收到提幣成功的通知郵件或短信通知
- 通过 TxID 查询
- 侦测用户在提交申请提币,到点击确认的时间长短来判断
- 统计二次验证绑定率来判断,绑定率低,证明用户不知道提币需要二次验证
- 提币数量正常,没有少于矿工费的提币金额
- Intercom
- 提交工單
- 在 Wechat 或 Telegram 群组提问
- 如果他们有找客服,客服在最后一句话补上「遇到任何提币问题,请随时联系我们」,显的我们很关心他们的资金安全....
- 匯集常見客訴進行改進(ex,寫常見FAQ或是幫助中心)
- 添加新任务
从这一份 Onboarding 回答当中。我们拉出提币有几个比较会直接让使用者「不安」或者「卡住」的重点
- 不知道提币额度是多少,结果要提的时候,被耗光了,找客服很心急,但也没办法帮他
- 区块链地址是一串乱码,输错了无法转帐
所以我们在新建提币的地方,提示今日额度
在新建地址页面,提示我们会挡住非法地址。而且如果输错地址,后果应当自负。
- 区块链转帐发起后,就不能撤销
- 区块链转帐很慢,使用者不知道现在进度到哪
- 提币需要邮箱验证为本人,但是收不到信
- 不知道提币手续费多少
- 提币需要手续费,馀额不可低于手续费
于是我们在提币的第一页,以最显眼的区块提示
- 转帐所需要的时间
- 提币不可撤销
- 提币完成会有通知
- 提币需要去邮箱确认
然后在提币页面里面,再次提醒一次。一旦发起提币不可撤销,有最小提币数量限制。
- 使用者只跟客服抱怨他的币没到,客服不知道怎么帮忙他处理(需提供转帐 TXID )
- 转帐完成没有通知
另外,关于提币这一类的功能,使用者可能有很多疑问。让用户去帮助中心翻找不实际,所以我们直接在提币记录下,挑选展示了被客服回答的六条 FAQ。并且提币完成之后,会有邮件通知。
在第七章,谈到逆向法做项目时,我会保留最后两周做细节调适。这两周就是在做 Onboarding UX
这一阶段属于 alpha 测试,系统刚刚完工。确定会有「完整的价值故事」。但是细节尚未打磨。使用者很容易在流程当中摔倒。这个阶段我们会动员公司内所有的员工,进行第一轮的 Onboarding 测试,请大家测试「价值故事」后,就第一直觉填写问题。此时一章 Onboarding List 会有大概 100 个问题。
主程再负责把 Onboarding 问题,依照三个阶段
- 事前
- 事中
- 事后
把问题以及建议,开成 issue。无论解法是
- 实做功能
- 写 FAQ
- 砍掉功能
- 修改文案
- 拆分流程
能够在当周做完的票,就在当周实做。不能当周做完,就砍掉或者是 workaround 到下周或上线后争取时间做完。
修完第一轮的细节之后,其实整个 UX 就很顺了。(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产品刚上线,是不可能有这些测试的,所以这些产品用起来都像工地产品一样)
第一轮用的还是假资料,在 Staging Server 上测试。第二轮用的就是真资料。
以 OTCBTC 的例子,我们就是直接模拟真实法币与真的比特币流程,去再跑一轮 Onboarding。此轮大概可以再拉出 50 个问题。
比如说我们在此阶段,就会找到所谓「快转」类的问题。
快转场景就是第六章提到的这个例子:
我们印象中一个比较深刻的测试,是测双方的下单互动。当时程序员都是「快转」测试。也就是两个程序员坐在一起,互相发广告下单,跟隔壁说「我已经转钱了,你快给我放币」。
这样其实是测不出来细节的。所以我下令测试的时候,两个测试搭档是必须要坐在相隔很远的办公室,甚至一个人要在家里,不许用其他方式,不许打电话。纯用网站下单沟通,这样才能真实模拟出来我们的软件有什么问题。
所以后来在我们推出新功能后,都会多测一个「快转」场景。有什么场景是你因为是自己开发了,已经很熟,或者是步骤很复杂,所以下意识在测试时「想快转」。这些在 beta 测试时,都要拿出来一个一个仔细测。
这时候务必求测出「真实环境下」会发生的体验障碍。
看项目的种类以及时程。有时候我们是有时间排给公司以外的使用者,或者是员工的亲友测试。这些测试就更准确。
同时,我们在这时候,甚至可以针对这些使用者 run NPS,针对 NPS 的回馈修正。
如果没有时间的话,上线第一周就是所谓 Open Beta。我们会全员备战,紧盯 intercom 上的客户抱怨,随时修正。
我们的产品体验至少可以领先同业三个月。是因为同业修正问题,都是客户重复抱怨可能十数次之后,才做的改进。
而我们的作法截然相反。我们透过一系列的问卷问题,提前把用户会在真实场景遇到的问题,提前重现出来,并且进行体验上的修正。整个循环不断的:
- 补 FAQ
- 修正激活流程
- 修正 Landing Page
- 找出 ah-ha moment(使用者开心的那一刻)
- 在激活点点附上小小「最佳指南」让用户通往正确的道路
- 在容易被卡住的地方,拉用户一把,避免用户掉入最差体验
- 埋数据工具,建立查核点,侦测用户是否执行「正确」或者「失败」的动作。
- 提早拿到用户反馈,针对「抑制增长点」的体验,进行大幅修正
我们最后在这里,再整理 Onboarding 一轮所会用到的工具以及流程
请内部使用者针对一个「价值故事」测试流程,并且直觉性的回答这些问题
- 在开始前,用户会问你什么问题?
- 在第一次使用前,用户会忘记做什么会让使用者体验搞砸(最常客诉的点)
- 用户最常做了什么「正确的事」达到很好的体验?
- 用户最常做了什么「错误的事」结果收到很糟的体验?
- 东西售出后,你如何检验它们做了「正确的事」或者是「错误的事」?
- 顾客如何联络你修正问题?
- 你怎么做事后补偿的方案?
- 你希望它们如何事后帮你行销?
把这些直觉性问题按照发生阶段,开立出需要修复的细项
- 事前
- 服务中
- 事后
测试分成三轮
价值故事完工,在 Staging Server 上测试假资料,真流程。动员全公司员工测试。至少找出100个问题。
在真实 Server 上测试真资料,真流程。动员全公司员工,部分员工亲友。至少找出 50 个问题。
抓出「快转」场景,针对快转场景,对快转场景,写下测试步骤,每个人强制测试至少一次。
上线前两天或上线后第一周,根据 Intercom 或 NPS 上的反馈,针对「抑制增长点」的体验,进行大幅修正。
- 盲测测试员不能被卡住。(第一次用的 User )
- 语气通顺且令人心动秒下单的 Landing Page
- 至少 10 篇的 FAQ
- 盲测测试员不会想打开「FAQ 中心首页」,能直接在功能边找到 FAQ
- Mixpanel 埋点路线图
- OpenBeta 的使用者「心得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