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5 lines (50 loc) · 8.59 KB

深度关系.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5 lines (50 loc) · 8.59 KB

深度关系 --武志红

导言--欢迎来到真实世界

什么样的人心理算健康的?或者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对此,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给出了非常简明的答案:自信和热情。
当活力能滋养自体时,就是自信;当活力能滋养客体时,就是热情。
全能自恋、全能暴怒、彻底无助和被害妄想,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为“全能感”,这是全能感的四种经典表达。
了解不是疗愈,疗愈的根本,是关系。全能自恋的对立面不是不自恋,而是能活在关系中。

全能自恋及其变化

引言:如何看全能感

  • 全能感有四个基本变化:
  1. 全能自恋。我是全能的神,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意愿运转。
  2. 全能暴怒。意愿被拒绝,神就会变成魔,而生出毁灭欲。
  3. 彻底无助。暴怒不能表达,就会转过来攻击自身,让自己不能动弹。
  4. 被害妄想。不能动弹时,会觉得所有不顺都是外界的魔鬼害的。

第一章 全能梦幻

全能感的四个变化


全能感的常规表现

  • 全能感的基本逻辑。它是婴儿最原初的一种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会认为:“我”一动念头,“你”就该立即回应。
  • 当期待“我”和“你”之间是全能感般的回应时,就会带来很多问题。
  1. 第一个是卓越强迫症。
  2. 第二个是强大恐惧症。患有强大恐惧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大家都想卓越乃至成为第一名,而当实现了目标时,又担心被人嫉恨。
  3. 第三个是行动困难症。顾名思义,它的基本表现是想法有很多,但行动困难。患有行动困难症的一个原因是,有人有意无意地觉得行动是卑贱的,思想是高大上的。因为思想者是来指挥行动者的,行动者是配合思想者的意志的,正是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4. 第四个是投入困难症。投入困难症比行动困难症好一点。有此症状的人可以行动,但特别没耐心,因此没法投入其中。行动和投入是对全能自恋的直接治疗方法,因为行动必然意味着你要进入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总是会在相当程度上挫败你全能自恋的想象。反过来也可以理解,有人难以投入,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全能感。
  5. 第五个是诛心论。所谓“诛心论”,是不管你现实层面如何,而是去追问你的想法,并把想法当作真实的行为去对待。
  • 心智成熟的一个基本标志是,能区分想象、行为和后果,知道想法不等于行为,行为不等于后果。但受全能感驱使时,人会觉得想法(念头)本身就是非常可怕的,毕竟全能感的基本逻辑是,人一动念头,世界就会配合自己完成。

第二章 全能自恋相关的心理机制

警惕向全能感退行

  • 先解释一个概念——“退行”。这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在高等级挑战中遭遇难以忍受的挫败时,就可能会出现倒退。也就是说,心灵状态退到更原始的阶段,用更原始阶段时曾经获得的满足方式来满足和安抚自己。
  • 一个人失败后,如何去处理失败,这会显现出不同的心智水平。可以想象一下,你在爬一个一米高的墙,但失败了,掉了下来。这时,你会怎么做呢?一种选择是,通过这次失败,你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努力提高自己的爬墙能力,等能力提高后继续去爬这堵墙。这样做,意味着你是一个心智正常的人。
  • 科胡特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科胡特认为,你如何看待自体和客体,这构成了四个层级。
  1. 最好的层级是自信和热情。自信,即活力能滋养自体;热情,即活力能滋养客体。自体可以理解为自己,客体可以理解为他人乃至其他事物。自信和热情不是你头脑上的东西,而是真实存在的,有生命活力在其中流动。
  2. 其次是自大和对客体的理想化。自大,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缺乏事实的支持,不过还是有一些支持的。理想化,是很容易把自己崇拜的人理想化,觉得他们了不起,但不会觉得他们是神。
  3. 较差的层级是疑病和宗教性的恐惧。疑病,即你觉得自己生病了,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来有什么问题。这是因为你是“自体”(心理自我)病了,可你还没有发展出真正的“心理自我”,于是你觉得是你的“身体自我”病了。宗教性恐惧是,你觉得有神一般强大的力量在支配世界和你,但它严厉而苛刻,你必须倾其所有才能获得它的认可。不过,还是有可能被认可的。
  4. 最糟糕的等级,是自恋妄想和被迫害妄想。自恋妄想,即觉得自己是神,自己无所不能,可完全缺乏现实基础,现实往往是自己彻底无助。被迫害妄想,我们在前面说过,就是觉得外部世界有一个无所不能的、超厉害的人或机构,构建了一个体系,系统性地迫害自己,但这没有现实基础。
  • 我们得明白,做人不易,生活不易,而全能感会让一切显得太简单,这不真实。

杨广的千古一帝梦

  • 问题是,当这种全能感遭到打击时,如何能不陷入全能暴怒、彻底无助和被害妄想中,而是能及时调整目标,继续让这股生命力不沉沦变成死能量,这也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

第三章 意志与控制

意志成本

  • 做什么事都有成本,而“意志成本”是全能自恋衍生出的词语。受全能自恋的支配,人会觉得多次发起意志是一件成本极高的事,于是倾向于少发出意志,甚至只发出一次意志就能解决问题。
  • 全能自恋的程度越重,一个人就越容易在乎意志成本,最终导致意志成本在一个人的想象世界中成了最重要的成本。人对发起意志的次数斤斤计较,整天和这个在现实世界里几乎毫无价值的事情较劲,失去了灵活度和韧劲,也容易陷入偏执。
  • 当你了解意志成本这个概念后,也许会哑然失笑。意志成本,是最没有现实意义的啊。一次不成,我尝试两次;两次不成,我多次发起意志不就得了。
  • 或许,我们学习任何一件事都需要这样,特别是一无所有的人,例如很多年轻人。因为当你不在乎意志成本时,就可以不断付出意志成本,它可能是一些人内在想象世界里最在乎的东西,但在外部现实世界毫不重要。当你能这样做时,就可以换取效率、利益等现实世界的好处。

随笔:武志红老师这里所说的“意志成本”,应该就是我理解的试错的能力(或者说成本)。我们经常会在一次或者两次失败后就一蹶不振,觉得“我不是这块料”,但没有谁是生来就什么事情都会做的,凡事都是从失败中积累经验,最后才能逐渐上手,逐渐熟练的。因此,不要害怕犯错,也不要害怕失败。无论是在书中还是网络短视频中我都经常对这样的话深以为然:我们都害怕犯错,但是只有在犯错中我们才能学到东西呀(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不要让你的孩子连摔跤的本事都没有(这句话是易中天老师的某次采访中说的)。
One more: 经过几天的思考,觉得这里更像是说只会思考最佳路径,却迟迟没有行动的问题。应试教育让我们凡事都想找到最优解,做什么都想一下子就作对,但生活不是这样的。有的问题没有最优解,或者说,很难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找到所谓的“最优解”,我们只有去做,去实践自己的想法,不要吝惜自己的“意志成本”,想到就去做。我们总是想先在脑海里预演所有的情况,然后去找最好的路径,但实际行动起来发现,总是会有我们意料之外的各种状况,这就是缺少实践的必然结果,正好今天看到书舟书友群里面分享的一句话:No matter when you start, it is important not to stop after the start.


控制你能控制的

  • 要想获得幸福与自由,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些事情我们自己能控制,另一些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个基本原则,并学会区分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什么是你不能控制的,才可能拥有内在的幸福与外在的效率。

随笔:这正是尼布尔祷文所言:请给我平静(serenity)来面对我所不能改变的,请给我勇气(courage)来改变我能改变的,请给我智慧(wisdom)来分辨二者。